医务室管理制度
日期:2017-11-03 00:00:00  作者:后勤处 来源:[db:来源]  浏览量:11

医务室日常工作制度

     1.学院医务室应按标准配齐应有的卫生器材和必备药品,以保证卫生保健的需要。

     2.各种医疗卫生器材放置有序,妥善保管和使用卫生器械和药品。

     3.做好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控,建立疫情报告制度,保证师生身体健康。

     4.每年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做好有统计、有分析,并做好健康指导。

     5.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卫生保健能力。

     6.做好师生日常小伤小病的处理,遇特殊情况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7.定期对药品进行检查,注意避光防热、防药品失效变质,确保用药人员安全。

     8.备好急救药品,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9.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消毒工作。

     10.加强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和药品保管,做好台账,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11.科学用药合理用药,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12.及时做好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卫生防疫和病情控制工作。


治疗室工作制度

     1.经常保持室内整洁,每做完一项处置,要随时清理。每天紫外线消毒一次,除工作人员及治疗患者外,其他人不得入内。

     2.各种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

     3.器械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及时清理。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进入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5.无菌持物钳浸泡液每周更换两次,保持各种消毒液的浓度和消毒效果。

     6.已用过的注射用具要随手清理、毁形、浸泡、消毒。

     7.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或失效期,超过一周应重新灭菌。

     8.清洁、消毒物品与污染物品严格分开放置。


换药室工作制度

     1.换药室须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非换药人员不得入内。

     2.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按要求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3.专人负责物品消毒及保管,器械、药品、物品等定点放置,及时更换。

     4.清洁、消毒、污染物品应严格分开放置,各种无菌物品注明失效期,超过一周需重新灭菌。无菌溶液超过三天需重新配制。

     5.观察患者换药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师。

     6.换药用具做到一人一消毒。用过的无菌物品按“一清洗一消毒”的原则处理。换药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家具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一次。

     7.无菌持物钳、镊、容器及浸泡液,每周消毒,更换两次。

     8.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伤口,疑有传染病患者用过的器械、物品要单独处理。


注射室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2.凡各种注射应按注射单和医嘱执行。对过敏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过敏试验,药液应现用现配。

     3.密切观察患者注射后的反应,发生注射反应或意外,应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并报告医师。

     4.抢救药品、器械,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

     5.已用过的注射用具均应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6.保持室内整齐清洁,每天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学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制度。

(一)传染病预防流程

     1.校医为学院的疫情报告员,负责本院常见病的诊治。

     2.在职教职工、学生都是义务疫情报告员,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事件要报告学院的疫情报告员。

     3.每天执行晨检制度,早晨上班前对每位教职员工、学生进行相关健康状况及卫生状况检查,并留有详细记录。

     4.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每位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均有权利和义务向疫情报告员报告,疫情报告员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5.协助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6.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7.认真学习2004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

(二)传染病种类

  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要了解主要以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甲类:鼠疫、霍乱

     2.乙类: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乙脑、细菌性痢疾、肺结核、流脑、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

   1.组织领导:院长为组织领导,学生处配合,校医务室负责具体工作。

   2.工作任务

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四)严格疫情报告

   1.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应当立即报告学院医务室,由医务室统计后上报院领导,最后经确认和领导审批后由学院报告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发现丙类传染病应及时报告医务室,由医务室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报告顺序:学生→辅导员→医务室→院领导→疾控中心。




相关链接